關于郭艾倫申請交易的事情,兩個官方新聞媒體說得很清楚!
新華社:郭艾倫向遼寧男籃提出轉會申請!其原因是明年是男籃要沖擊奧運會,郭艾倫為了提升綜合能力,保持競技狀態,選擇跳出舒適圈,尋求更好的發展。
沈陽日報:遼籃拒絕放人,俱樂部已經決定與郭艾倫頂薪續約,按照CBA規定,郭艾倫若執意離隊,只能效仿周琦前往海外聯賽打球。
結合前兩天郭艾倫對“海報事件”的不滿,這個導火索引燃的背后,儼然是一部50集以上的情感、商業、家族、諜戰劇,其內的彎彎繞繞很難理清,且妄加揣測毫無意義,不如討論另外一個簡單且淺顯的問題:為什么合同到期不能走?
事實上,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簡單且淺顯的!因為俱樂部培養了你,你沒打出名堂的時候,我花了那么老些錢,你現在成頂梁柱了卻屁股一拍走了,我這錢不白花了嗎?
有道理嗎?相當有道理!
這是俱樂部推行青訓人才培養的目的所在,時間、精力、金錢全用在年輕人身上,多少人里面才能出一個頂級球員?打出來了,就得讓你拉磨拉到精疲力盡,想走可以,你得給我換來一個有同樣拉磨能力的回來,或者幾個能力差點,但加起來也能看得過去的籌碼。
這是一條還算說得通的邏輯,但其中有個小問題,就是這樣的效力方式看上去似乎是無休止的,這債還多久才能還清?這里面并沒有一條“金線”來對彼此進行限制。
有的,是CBA里的兩大霸王條款之一的“獨家簽約權”。
簡單來說,一名球員剛進聯盟,統一簽A類合同,A類合同到期,要繼續打,統一簽B類合同,且母隊擁有獨家簽約權;B類合同再到期,可簽C類或D類合同,C類為常規合同,D類為頂薪合同,且母隊有D類合同的獨家簽約權。這意味著,一名CBA球員如果能夠成長為全明星,那么他的職業生涯軌跡基本受球隊控制。
如果想要擺脫這樣的局面,有三種結局可走,一是有其他球隊提供另母隊滿意的籌碼,換到球員的獨家簽約權;二是去海外打球;三是直接退役。
現在擺在郭艾倫面前的就是這樣的局面,看似是聯盟的頭部人物,但說話帶響的空間有限。
這也是青訓體系對聯盟頂級球員的制約,讓你想要打卡“一人一城”變得更加容易。那不按這個套路來怎么樣?
自2015年起,CBA嘗試了球員選秀,以在校大學生為主,試圖效仿NBA的模式進行人才革新。但這里面的問題比青訓更多、更難。
以今年剛結束的選秀來說,82人參加選秀,20人被選中,擁有首輪12順位選秀權的北京首鋼直接棄權,后面是14順位的山西,16順位的浙江,18順位的上海,19順位的廣廈,全部棄權。到了第二輪,直接有14個簽位被棄權。
這些新秀合同,狀元50萬,依次往后遞減,到第七順位以后統一位15萬的A類合同,這意味著,CBA的俱樂部,根本不愿意花15萬去簽一名新秀來培養,沒這個時間,也沒這個精力,自己的青訓球員還沒球打呢,水平比你們高的也有,憑什么簽你們?
尤其是在本土的大學生球員,普遍是特招上的大學,個個都是好學校,誰不想混個本科畢業證再去打球,如果打不出來至少有個保障。而混文憑的結果就是只能大四畢業再去參加選秀,這時候22歲、23歲,打法定型,且沒有受到過高水平的訓練和比賽鍛煉,拿什么去和青訓下的球員競爭?又憑什么讓球隊另眼相看?
因此選秀八年,成才率極低。而成才率低,選秀的球員就越看重本科文憑,如此惡性循環。這讓俱樂部一看,得了,繼續青訓吧,自己培養的自己說了算,豈不正好。
這又回到了加大力度青訓的老路上,頂層球員簽D類合同,年輕球員簽A類、B類,聯盟俱樂部之間的流動性,基本是C類合同的球員在苦苦維持,市場并不活躍,而頂級球員習慣在一種球隊風格下成長和打球,一旦被召集在國家隊,想讓他們干點別的工作,都變得十分艱難和不適應。
去看這幾年國家隊球員的表現,很多時候完全不是磨合和默契的問題,根本原因是打球的習慣不同,個個都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當核心,現在忽然要當個藍領,空有一身的力氣就是使不出來,十分別扭。
因此,在郭艾倫申請交易這件事上,他的經紀團隊提出的“走出舒適圈”的想法深受廣大球迷的認同,而不是局限在去挖掘郭艾倫和遼寧隊之間的矛盾和糾紛。
有周琦和王哲林的例子在前,郭艾倫轉會去其他CBA球隊,或者去海外歷練都有可能,93年出生的他即將步入3字頭,最身強力壯的時期即將過去,這是最后去提高的機會,換一種風格,換一個環境,郭艾倫身上或許能發現其他的閃光點,這對國家隊也是好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