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個月之后再遇日本隊,中國隊的情緒已經發生過了劇烈的起伏和變化。
兩個月前的0-7,以及之后累積出來的三連敗,一度將伊萬科維奇推到了下課邊緣,然而從這之后,中國隊又在印尼和巴林的身上取得了連勝,于是出現在廈門的這支國足,又讓大家獲得了一些信心:
主場取勝的可能性自然是微乎其微,但總不至于再吃到一次慘敗了吧?甚至,能否也讓日本隊感受到一點壓力呢?
球迷們這么想,賽前發布會上的伊萬科維奇也已經沒有了此前的低調,他表示任何結果都是有可能的,心態已經和兩個月前完全不同。
于是,中國隊打出了不一樣的樣子。
雖然球隊上下和內外的信心都積攢了起來,但伊萬科維奇沒有足夠的主力球員。
客戰巴林,中國隊損失了多名主力球員,所以在對陣日本隊的這場比賽,主力雙前鋒全部缺席,進攻組只剩韋世豪一人,而中場位置也沒有了李源一,傷病一直蔓延到了后衛線上的左后衛位置。
基于這樣的情況,主場作戰的中國隊自然只能從低位打起,通過上力量和對抗的方式給對手制造壓力,但和此前不一樣的是,以長球為主的推進套路已經很難奏效:
盡管韋世豪和中后場隊友表示打一打身后,但這個想法未免也顯得有些簡單:
由韋世豪、林良銘和曹永競組成的進攻組,自然也沒有什么能力來打出地面的配合:
這種通過邊線球形成的機會,就算是很不錯的表現了:
所以和此前兩場對陣印尼和巴林的比賽完全不同,中國隊曾經有效的推進和進攻效率全部走低,威脅日本隊的后場,從而緩解自身后場的壓力的模式已經很難走通了。
當然了,即便張玉寧和拜合拉木還在,你也很難指望國足這種相對簡單的方式還能有多高的效率,但既然不在了,中國隊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更多了。
因為向前的動力難以釋放,這樣一來,球隊的續航能力,尤其是各個位置的體能就需要遭受更多的考驗,畢竟中國隊的防守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。
誠然,上半場的中國隊在運動戰的防守表現還算不錯,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讓日本隊順利地把進攻打到前場,而且在中國隊各個點位的壓迫之下,還會出現不少失誤:
但日本隊的戰術素養顯然不是巴林和印尼可以比擬的,所以在比賽10分鐘區間,日本隊就已經打出了30米高度的橫向地面轉移:
甚至還在之后,通過這樣的方式制造了VAR回看的危險:
這種右肋進攻打不成,迅速轉到左肋的嘗試,也是中國隊在此前兩場感受不到的防守壓力:
所以在這之后,中國隊縱然還有這樣的機會打出:
但形勢顯然是在朝著日本隊的一方偏轉,尤其是日本隊的右肋方向,進攻烈度逐漸增加,進而將中國隊拉回半場,直至形成壓制:
最終在第39分鐘,日本隊通過定位球進攻打進了第一球:
實際上,兩支球隊的首回合也是類似的劇情,中國隊在體能尚可維持的時候,還能形成一定的周旋能力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無球導致的體能消耗逐漸累積出來,很多事情也就做不到了:
于是就和兩個月前一樣,日本隊再次在半場臨近結束時,打進了第二球:
很顯然,類似的劇情再次上演,0-7的陰霾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頭上。
兩個月前的第二個丟球,讓伊萬科維奇做出了錯誤的判斷,進而導致了中國隊在下半場的徹底崩盤。兩個月后的第二個丟球,還是通過定位球的失分,而且有了此前幾場比賽的收獲,伊萬科維奇也對自己的戰術和球員之間的契合程度有了一定的信心,這一次的他沒有貿然行事。
而且在主場作戰,中國隊自然也會對自身有著更多的信心,于是在下半場回來之后,借助中場休息所積累出來的體能情況,中國隊在下半場選擇發力:
這一點倒是可以理解,畢竟已經兩球落后,而且主場作戰的中國隊勢必需要給自己和球迷一個交代,總不能真的從0守到90分鐘。
所以在下半場回來,中國隊發力的樣子非常清晰,投入進攻的人手和力度都增加了很多,當然了,這也會暴露中后場的空間。
所以,風險和機會并存,就看我們有沒有這個運氣了。
第48分鐘,中國隊在后場完成搶斷,謝文能單兵推進,趟掉遠藤航之后,為中國隊打開了進攻局面,而且謝文能出球之后還繼續向前施壓,成功吸引了防守注意力,讓身后的林良銘有了射門的機會:
很顯然,謝文能是這次進攻的第一功臣。
在長球和地面推進都趨于低效的時候,謝文能用自己的單兵能力為中國隊打出了一條關鍵的通道,而且出球之后的跑動和施壓,也形成了很好的牽制效果。
因為,他真正地打出了日本隊的陣型和戰術問題。
本場比賽,森保一這邊的陣型和戰術依舊相當大膽,采用了343結構,而且不設專門的翼衛球員,而是由打在兩個邊路的邊鋒占據寬度:
所以,這是一個完全以有球和進攻為起點的戰術布置,當然了,日本隊在亞洲也本身具備這樣的能力,所以由此導致的攻守失衡不是什么大問題,畢竟亞洲層面難有對手能真的考驗到他們這一點。
然而,沒有球隊能夠常態性地捕捉他們的防守問題,不代表沒有球隊能夠偶然間地捕捉到他們的問題。
哪怕是中國隊。
從林良銘起腳的方式和位置就能看得出來,他的身邊顯然缺少一名防守球員,因為正是謝文能的前插,帶走了日本隊的右中衛,從而讓林良銘進入到了空間之中。
所以,這一塊肯定是有問題的。從陣型角度來說,就是翼衛沒有到位,也就是伊東純也沒有防到底,導致了邊中衛身后的空間被捕捉。
但在攻轉守的時候,伊東純也是不是真的有這個職責,這一點也不好說,畢竟日本隊可能真的預設了這個問題不會經常出現,所以第一責任人可能也是遠藤航,他被謝文能趟掉是不應該的。
但不管日本隊賽后怎么在復盤中看這個丟球,毫無疑問的就是,謝文能是這次進攻成型的第一功臣。
而且,有了這個進球,即便再輸一個大比分,中國隊也能有所交代了。
這個進球顯然有力地提振了中國隊的信心,但信心的提升,不會掩蓋所有的問題。
因為僅僅5分鐘之后,日本隊就將領先優勢重新拉開。
伊萬科維奇的442菱形中場,不管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待,有一點都是很明確的,就是這個陣型和站位會很有效地幫助中國隊在中路進行防守,人數也多,層次也夠,只要體能充足,覆蓋到位,對手的很多進攻都可以化解。
但是,442菱形中場的弊病也很清晰,就是邊路的空當過于明顯,四后衛無法有效覆蓋,外圍也覆蓋不住,畢竟這是一個相對聚焦于中路和縱向空間的站位,所以,最忌諱的就是被對手將兩個邊路快速連接。
上半場的日本隊,在地面就有過類似的嘗試,威脅就已經很大了,但當時他們出現的問題就是左半扇的能力確實相對有限,尤其是他們的左邊鋒。
而到了下半場,日本隊的進攻變得更具有針對性,左路的職責就變成了吸引和調動中國隊的防守,右路負責在弱側接球之后進行一對一的進攻。
第53分鐘的進球,實際上就是這一思路的體現:
而且還不止這一次,第57分鐘又嘗試了一下:
所以,森保一這邊的半場調整其實也很不錯,只不過防守端的一次紕漏讓中國隊抓住了機會,而在比分重新拉開之后,日本隊就沒有太多緊張的時候了。
這個時候,反倒是中國隊需要緊張起來,因為比賽正在臨近60分鐘這個時間點。
前四場比賽比賽,中國隊表現不佳的時間點就在這里。
因為我們的球員年齡普遍偏大,因為442菱形中場對球員的執行能力普遍要求過高,因為伊萬科維奇經常出現換人不及時的問題,所以每每到了這個時間點,中國隊就會出現強度下降的風險。
上一場沒有出現這個問題,是因為我們在上半場和半場各換了一個傷員,而在這場比賽,伊萬科維奇在60分鐘區間換上了張玉寧和李源一。
此前傳出受傷的主力球員還能替補,伊萬科維奇自然也有將他們盡快換上去的動力,所以中國隊不至于崩盤的結局,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基本確定了。
因為我們的換人會讓球隊越換越好,強度就可以維持住了。
所以在換人之前,中國隊還可以依靠謝文能:
換人之后,張玉寧就可以帶動球隊發力了:
所以,比賽就這樣進入到了70分鐘區間。
這個時候,中國隊再出傷病情況,伊萬科維奇在對位換下蔣圣龍的同時,也換上了上一場表現不錯的替補王子銘,一前一后都有了新生力量,而且外場四個點位都有了調整,中國隊就能跟得上對手了。
當然了,即便如此,你也很難避免自身的防守會出現問題,所以比賽末段,日本隊在中路都能打出配合:
加上傷停補時這次傳中,也頗具威脅:
人家畢竟是效力于五大聯賽的球員,能力,自然就包括體能,會顯著優于中國隊的球員,加上人家球員的新賽季只開始3個月,我們的賽季都結束了,體能狀況自然不同,所以局部出現空當和跟不上的問題,其實也很正常。
但中國隊的能力,還不至于讓人一捅就漏,所以,一場讓人可以接受的1-3就這樣出爐了。
很顯然,兩個月之后,四場高強度比賽之后,中國隊已經不同了。
從某種角度來說,這才是中國隊在面對日本隊時應有的表現。我們當然會輸給對手,這一點毫無疑問,但我們的球員再差,也不是沒有能力打出反制和進攻的。
所以,1-3才是正常的差距,而0-7則是不正常的。不知道那些在0-7之后恨不得把輸球的原因簡單粗暴地推到中國足球的制度、框架,甚至是中國人的人種或人性問題的朋友們,會如何看待這個結果。
要知道,這還是一支完全沒有歸化球員的中國隊打出來的比賽。
而中國隊之所以能把差距恢復到正常范疇當中,是因為我們在簡單的戰術下選擇了合適的球員,并且通過換人和調整彌補了自身的短板,盡可能地在場上維持強度和能力,在四場比賽之后,這是中國隊的最大收獲。
而且在四場比賽之后,70多歲的伊萬科維奇似乎也真正地認識到了五換對于中國隊的重要性。
這個歲數了還能在戰術能力上取得進步,伊萬科維奇也需要感謝這份工作。
從這場比賽開始,第二回合就拉開了大幕。
如果說,我們用了足足三場比賽交了十八強賽的學費,那么這場比賽,顯然就是第二回合的一個還算可以接受的開始了。
既然我們可以在主場,在日本隊身上,少丟一個凈勝球,那么我們也應該在澳大利亞和沙特的身上去收獲更多了,更不用說是在已經取勝的印尼和巴林的身上。
所以,希望球隊和伊萬科維奇都可以在這三場比賽后認真總結,找準我們打出強度、維持強度的關鍵原因,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在這個競爭極其膠著的小組,給自己盡力打出一個不錯的結果。
美加墨可能還是夢,但附加賽不該是夢了。